清明节生的孩子好吗?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此时中国大多数地区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复苏、草木繁茂。但是,清明在冬至后106日到108日之间,也就是每年阳春三月,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各地的平均气温为10度至20度左右,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4月5日至4月10日之间,人们在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盛行食用冷食,往往给人们留下萧条、冷落、悲惨、凄凉的特殊氛围。所以,人们不愿意在清明节前后生育和抚养孩子。于是,就有了“清明不怀孕,谷雨不生产,立夏不纳棉”“清明谷雨两头不顺”等种种说法,其结果自然是人为地造成了节令生育高峰。
其实,中国地域十分广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并不适合统一的节令生育。4月份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气候渐趋温和,人体机能与大自然一样开始逐渐活跃,合于人体“生发”需要,有利于优孕优育。从1971年至1979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中,4月全国新生儿人数占出生人数的10.65%,高居12个月份之首。从生物优育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清明等节令所对应的阳春三月,正是人类优生的良好时节。一是从有利于母体的“造卵”和“造精”来看,春暖花开的早春,人体精力比较旺盛,新陈代谢旺盛,性功能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优质精子和卵子的产生;二是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到胎儿的发育来看,在子宫内发育成长的10个月里,正是秋、冬、春、夏四个季节衔接的最佳时刻;三是婴幼儿在夏季末和秋季初降生,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处在气温温暖、湿度适中、阳光充足、疾病较少的适宜阶段和成长季节,更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和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