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作用原理?

钮昱彤钮昱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消毒方法很多,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物理和消毒药剂两大类。

1、物理消毒法

(1)加热灭菌 加热的灭菌效果取决于温度和时间,通常需100℃以上时,才能彻底杀灭细菌繁殖体;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如56℃,则需30分钟以上才能杀灭所有微生物。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对耐高温细菌芽孢可能起不到杀灭作用。但应注意,温度虽然可以杀死细菌,但它不能解决细菌的孢子问题(细菌繁殖的后代)。在低温下,细菌仍可以继续发展而形成菌量增多。

(2)煮沸消毒 将物品放置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加压后,温度可高达121℃,这样,只需几十秒钟即可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

(3)紫外线照射杀菌 用紫外线灯照射杀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杀菌消毒方法。利用紫外线辐射产生的直接作用和放射线产生的化学效应,可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对不耐热、不耐潮湿的病菌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使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或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时,被照射面上不得有遮挡物,否则会影响杀菌效果,同时应避免眼睛直接照射,以免引起眼痛、流泪等。

(4)高压蒸气灭菌剂 高压蒸气灭菌器是通过高温、高压来杀灭微生物的。利用高温、高压环境下,微生物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从而起到杀灭微生物的作用。这种灭菌方法可以快速杀灭一切需氧菌、厌氧菌及寄生虫卵,对于病毒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杀灭效果。是目前医院最常使用的最安全的消毒方法之一。

2、化学消毒法 就是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细菌。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分为卤素类消毒剂、氧化剂、酚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溴氯化合物、季铵化合物和荧光增白剂等。

燕星翰燕星翰优质答主

消毒剂的消毒灭菌作用机制多样,每种化学消毒剂可能包含一种或数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各种作用机制在消毒灭菌过程中也可能相互参与和促进。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有醇类、含氯消毒剂、碘伏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

醇类消毒剂

最常使用的是75%乙醇和0.5%~1%的双胍类消毒剂复方制剂。75%乙醇对细菌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部分亲脂性病毒也有较好作用。0.5%~1%的双胍类消毒剂复方制剂兼顾了杀菌谱广和安全性的特点,可用于人体常驻菌人群的皮肤消毒。醇类消毒剂对细菌芽孢、结核分枝杆菌、某些真菌和病毒无效,受有机物影响较大。醇类易挥发,应加盖保存,使用时应现用现配。

含氯消毒剂

是最常用的消毒剂之一,属于高效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如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和有机氯(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的常见制剂有片剂、粉剂和合剂。次氯酸钠合剂常为一次性产品,不能长期保存。有机氯制剂的稳定性比无机氯制剂好,常为粉剂和片剂,使用方便,易保存。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pH和温度影响大,中性或碱性、低温环境条件可严重影响其杀菌效果。

含氯消毒剂与有机物反应后产生的有机氯化合物一般均没有氯的消毒作用,因此,受有机物影响较大,不用于人体常驻菌人群的皮肤消毒。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碘伏消毒剂

属中效消毒剂,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常用于不耐热医疗器械的消毒。碘伏消毒剂的常用制剂有水溶液、洗液、软膏和栓剂。碘伏消毒剂可用于人体常驻菌人群的皮肤消毒,对人体无刺激和腐蚀性。碘伏具有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可以装在瓶中保存,便于使用。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属于高效消毒剂,主要用于物体表面消毒,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刺激性和腐蚀性也较强。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为强氧化剂,遇有机物失效,故消毒物品必须保持清洁干燥。过氧化氢制备装置制备的过氧化氢消毒液浓度一般为0.5%。过氧乙酸消毒液的制剂浓度一般为过氧乙酸15%~20%,醋酸2%~4%。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消毒液稳定性差,应避光、避热贮存,有效成分含量应符合规定,需现配现用,不用于人体常驻菌人群的皮肤消毒。

其他消毒剂

包括季铵盐类、酚类、戊二醛类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