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酸”,主要指酸味食物或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用于脾虚泄泻、久痢、便血、月经过多、遗尿等症; 中医所说的“辛”,是指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的一类中药和食物,能够缓解由于风热所致的感冒症状,促进风寒外感的痊愈,还能够活血止痛、发汗解表,适用于外伤瘀血肿痛、胸痹心痛、风湿痹证等病症,还是生理期月经量多的“克星”! 中医所说的“苦”,指的是苦味的食物或者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病证、热毒疮疡,还可用于肝火旺盛所致的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口苦口干。
中医所说的“甘”,主要指甜味食物或药物,可补益脾气,能和中缓急(胃痛、胃酸、烧心)、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以及缓解疲劳。 中医所说的“咸”,主要就是指食盐,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功效。临床上还常用其来辅助治疗肿瘤患者的腹胀、厌食、疲劳等症状。
中医历来重视五味的病理作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其德为荣明显,其用为燥泄,其化为 Forms,其政为明,其令为盈,其动为握,其过为暑,其邪注。火热为邪,其性阳明躁戾,能以耗真阴之液,故为诸痛痒疮疡、惊痫、瞀瘛、狂越、瞀乱、瞀等。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出的:“诸痛痒疮痍,皆属于火。”
寒性收敛,闭藏固密,有降温、寒凉、肃降、泻下、清胃等作用,还能驱除热邪。寒味太过,则使阳气受抑,脏腑功能衰弱,血涩流滞,筋脉挛急,故有“寒者热之”之说、《素问·至金要大论》说:“病在下者,下而取之;病在上者,上而取之。”指出了寒味的适应证。
酸性收敛,固密,有发散、行气、疏风等作用。
苦性燥湿,有清热、泻下、燥湿、软坚润燥等作用。
辛能化水,行血,行气,散结,行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