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机制什么意思?
举个简单例子吧, 假定你身体内有1000个细胞(整体);每个细胞有10万个蛋白分子(个体);而每一个蛋白分子有200个氨基酸残基(单个);那么总氨基酸残基就有20亿个。 现在要合成一个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假设这个蛋白质是由3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并且这些氨基酸残基全都是人体本身能够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一次投入40亿个氨基酸残基。现在的问题是,这40亿个氨基酸残基如何分配到300个特定的位置上去呢?这就涉及到具体合成过程的问题了。其中可能有25%的氨基酸残基会被错误地结合到不正确的位置上从而形成错误的多聚体分子(这种多聚体有可能失去生理功能从而被机体迅速降解为单体氨基酸残基,因而从体内合成分离出错误的折叠体是容易的);另外有可能是20%的氨基酸残基不能被正确结合到肽链上,形成不了多聚体分子,自然也不具备生理活性。所以最后真正能被正确合成并拥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只有60%左右。 而如果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例如某位点上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由丙氨酸变成了苏氨酸,可能就会导致所合成多肽链的第6个氨基酸残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与另一个结构域的亲和力,最终造成蛋白质功能的丧失。当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治疗作用指药物对机体或其细胞引起某种变化,或消除、缓解病理征象,达到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目的。
药物作用的双重性:
【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或与用药目的有关的作用。例如,乙酰水杨酸作为解热镇痛药使用时,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就符合用药目的,属于治疗作用。【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例如,乙酰水杨酸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符合用药目的,而对正常人的体温也具有降低作用且不符合用药目的,属于不良反应。另外,乙酰水杨酸引起的凝血障碍、胃肠道反应等也属于不良反应。
根据药物的作用与组织器官系统的关系,治疗作用通常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前者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后者如吗啡、氯丙嗪等。
根据药物作用与治疗疾病的关系,治疗作用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类型。前者针对发病的致病原,从根除病因入手,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以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既能阻止致病菌的繁殖而消灭病因,又同时能防止病情继续恶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后者仅针对患病机体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例如,对肾脏疾病所引起的水肿,应用利尿药后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从症状上缓解了水肿,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肾脏疾病。治疗作用是通过药物作用于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或代谢过程之后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