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肠药有副作用吗?
泻下药 - 泻下药是以祛除病邪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可分峻下、缓下两大类。前者作用猛烈,后者作用和缓。 具有清热通便功效的药理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番泻叶、芦荟等),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等多种葱醌衍生物(大黄)以及苯丙胺(麻仁)等。这些成分对大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还包括一些多糖类和脂肪酸类等化学成分[1]。
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许多泻下药还具有抗腹泻、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清除自由基损伤细胞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肠道内环境的功效。 由于泻下药主要作用于消化道,并可通过肾和皮肤排毒,因此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其中,大黄等所含蒽醌类物质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或中毒性肝炎;番泻叶对眼睛刺激性较大,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视神经炎;长期服用含有芦荟的保健品可能导致便秘。但上述反应均为少见且较为严重的副作用。
近年来,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番泻叶和芦荟可能通过影响糖脂代谢而发挥心脏病的风险,这为这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对泻药的毒副作用都有明确规定,要求必须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购买服用。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希望通过经常服用润肠通便药来解决大便干燥难排问题,并希望通过通便来达到排毒养颜、净化身体内环境、预防疾病的目的。润肠通便药的使用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用药时间有无限期延长的倾向。一些广告也大力宣传润肠通便药的安全性和无依赖性,似乎长期服药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
中成药中典型的润肠通便药主要有麻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麻仁补脾丸等。麻仁(即火麻仁)是上述药物中普遍具有的成分,是应用最广泛的缓泻中药,具有甘平补润、润肠通便之功。根据中医理论,一般认为麻仁性质平和、作用缓和,可以长期服用,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及依赖性。但近年来陆续有麻仁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
麻仁具有降压、镇静、消炎和直接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的作用;麻仁所含脂肪油有滑肠作用;麻仁尚有单向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和抑制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抗炎、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由此可见,麻仁(麻仁丸)并非纯属润肠通便之品,《本草纲目》记载的麻仁有平喘的作用即源于其具有降压、镇静、抗炎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人体健康并非都有益,在某些生理状态下,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根据上述中成药的说明书,其适用范围为“肠胃积热,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而通常将年老体弱、久病新瘥、产后失血伤津导致肠胃失润、大便秘结者称为虚秘,临床表现为大便无力、排便艰难,而非“腹胀”、“结实难下”。所以上述中成药并不适用老年人普遍出现的虚秘的情况。
麻仁及其制剂,虽为中成药,切不可滥用,更不可长期服用,如果服用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同时到专门的机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