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经有什么作用?
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本经起于眼睛,向头走行,至额头处与任脉相会,继而向下走向脸颊部。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朵中,分布于耳周,最后到达颈部侧方、肩膀和上肢外侧后方(手臂背面)。 本经脉腧穴有45个,其中包含10个原穴(即“胆俞”“肝俞”等)。在背部还可发现若干背俞穴。 对这些腧穴进行的针刺或艾灸的疗法称为针灸。
《黄帝内经》说,针法和灸法都能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邪,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证明,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显著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流量,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起到消除水肿,舒缓肌肉,解除痉挛的功效。 对于患有眼睑炎、结膜炎、近视眼、远视眼、夜盲症的朋友来说,日常多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明目的效果;对于患有中风、高血压、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的人而言,则能够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通络止痛;而对于体内有积食、腹胀、腹泻之人,则可以按摩天突穴、足三里等穴位来达到消积导滞的效果。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是由肝的一部分功能——“藏血”所化生的。胆汁随胆的疏泄而排泄入小肠,参与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因胆附于肝,胆汁由肝精化生,且贮藏于胆,故胆的功能是依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器官,胆汁来源于肝。
胆经腧穴主治与肝经、督脉、脾经病证有关的头面部、神志病及目、耳、咽喉、神志、膝跗、皮肤病等。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延膂,出于足外踝之前,下足诸指,……”(《灵枢·经脉篇》)。本经行身之侧,足少阳胆经“……其支者,别行于巅,……其支者,别行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胆经从头走足,循行于头、胸腹、躯干侧面、下肢侧面,与肝经互为表里。
胆经病候,实证可见目赤肿痛、头项痛、胸肋痛、膝踝痛等;虚证可见肋痛,口苦等。
胆经腧穴主治与胆经及其表里经——肝经,以及所络之经——脾经循行经过部位的病症。实证可见目赤肿痛;头部、颈项及胸胁疼痛;膝踝痛等;虚证可见胁痛、口苦等。
胆经腧穴可治疗目、耳、咽喉、神志、膝跗、皮肤病等,以及与督脉、肝经、脾经有关的头部、颈部、胸部、胁肋部、膝关节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