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根草有什么副作用?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作为一个花草爱好者,以前经常用紫草根泡水或者炖汤喝,也尝试过把它做成糕点吃。不过自从我看了《本草新编》里关于它的记载后,就再也没有自己采挖食用过,只是还保留有当年父亲从河北唐山老家捎回来的那盆它。 因为,我认为,一味药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才行:一是该药无毒,二是该药有益。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宁可弃之不用。
说起有毒性这一方面,古人早有见解。在《本草新编》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紫草根,可入茶饮,而不可多服、久服。盖饮之有益,服之则害。益者何?善治血病而已;害者何?大伤肾气,而精流如水矣。” 为了验证古人所说的是否正确,我还特意查阅了现代文献资料。
在2006年出版的《中药药理学》一书中,的确也提到了这一个问题,并认为:“长期服用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大剂量服用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古人说得更具体,所谓“肾毒”就是“精流如水”,这是非常形象的描述。
至于有害的原因,两者说的基本一致。紫草根属寒凉性质的药物,长期饮用会对脾胃造成损害;再者,由于药性寒凉,容易伤阳,尤其是阳虚的人如果大量服用,就会损伤阳气,加重病情。还有一说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若脾胃受损,水湿内生、停滞,就容易产生疾病。
当然,这些仅仅是理论研究的结果。我作为一名中医学徒,更关注的则是古人的用药实践和现代人的应用状况。于是,我在网上仔细查了个究竟。果不其然,近年来有不少医疗单位报道,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其中有引起过敏反应的,也有出现药物性的肝炎、肾衰甚至死亡的。
尽管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病人出现的症状不同,选择的药物也不应相同,但是出现药物过敏的现象却不能排除。 我在查阅历史文献的时候还发现一个现象: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并没有有关紫草根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才开始出现在方剂中。而在明代时期,使用频率最高。
这种现象,正好印证了古人所述“此物得洞天之气,而功专行泄,故唐宋以前无此药矣”(《本草经疏》)的说法。也就是说,紫草根在古代并不是正常的用药,而是到了宋元明清之后才逐渐被使用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