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作用是什么?
干扰素(IFN)是一大类蛋白分子,根据其氨基酸的组成,可分为α、βγ三个亚类,其中以IFNa和IFNB应用得最为广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三大类:人源性、禽源性及鼠源性干扰素;这些药物虽然都叫“干扰素”,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1. 人感染性干扰素 这类药主要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PEG-IFNa) 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2b (PEG-IFNa) 。 PEG 是通过修饰抗血清白介素-6 (IL-6) 而得到的半合成多糖聚合物。它与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其它细胞因子有共同的反应原性区域,能够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5]。 动物实验表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黑猩猩在注射 PEG- IFNa 后,其体内病毒复制得到显著抑制,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还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HIV抗体而起到治疗的作用[6]。该类药物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 禽源性干扰素 这是一种含尿嘧啶核苷酸的RNA片段,由禽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合成的。现已发现的禽源干扰素有4种,即鸡干扰素 α (IV A ) 、鸡干扰素 β( IVB)、鹅干扰素 α( IVA) 和火鸡干扰素 β(IB)。 这4种禽源干扰素均能抑制病毒复制或阻断病毒装配过程。还能通过促进免疫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起到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还能够刺激宿主产生细胞因子,进而诱发广泛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清除病毒的作用[7]。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禽源干扰素主要为浓缩制剂,需采用脂质体包裹或加入稳定剂以防止药物间相互作用。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但对疱疹病毒等效果较差。在用药过程中还需注意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3. 鼠源性干扰素 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α、β重链可溶性蛋白,能够诱导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病毒蛋白,进而起到抑制病毒作用。它可以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和水解酶释放,从而起到改善症状的功效[8]。 但由于该类药物成分的独特性,目前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易造成患者血清中存在抗药物抗体,导致药物疗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