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有什么作用?

储熠洋储熠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发明镜子,除了用于整理仪容之外,主要用途是照妖驱邪。 《风俗通》云:“今之照妖影,亦古之神龟也。”可见在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镜子来驱邪了。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谓正月为端月。元者,始也;旦者,晨明也。”又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亦名人胜节。前一日,邻里共集他家,不饮醉归。” 至少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过春节(正月初一)和正月七人了。可见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掌握了“公历”。

那么,既然知道正月十四日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二月十五日为“上巳节”等,自然也能推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这些节日的日期了。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这些节的记载都很详尽,不过,在这些节日前面,往往有“正月”“二月”等时间词。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农历”的概念。 虽然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由此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但是,二十四节气只是针对“阳历”而言的。由于没有与阳历相对应的阴历,因此无法准确区分每月的具体天数。

直到西汉初年,人们才建立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是把天干、地支互相搭配起来记年月日时,从而建立了“阳历”与“阴历”相结合的“农历”。这样,节气和农历月份联系起来,时间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细化。 至少在汉代初期,中国的古人已经很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够准确地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并且把“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一一对应起来。

有了“立春”,就有“元旦”“岁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建寅月”的方法计算年份,这是现代“公历”的雏形,每年13个月,365天或366天,每年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有了“立夏”,就有“上元”“元宵节”;有了“立秋”,就有了“中秋”“月圆节”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