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液好还是打针好?
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很痛心疾首的! 国家在药物制剂方面的规范是,能口服尽量不肌注,能肌肉注射尽量不输液。原因是长期大量输入注射剂,会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血栓、血管炎),而且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药物外渗,产生局部组织坏死。同时,由于静脉输液比口服用药代谢快,药物进入体内较快,会造成血药浓度瞬间升高,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但是家长们往往更愿意给宝宝输液。 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认为输液可以快速治疗疾病,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药物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并不是输液完就立刻起效了。其次,药物经过输液进入人体后,会在血液中不断进行动态循环,最终到达病灶部位,发挥作用。但如果是口服给药,药物首先要经过肠道吸收,经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然后才能到达患处。过程非常复杂,很多药品是不适合口服给药的,例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这些药物的毒性反应大多存在于血液和肝脏中,如果口服给药,这些毒副反应很难控制;另外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不适合饭后服。
第三,宝宝生病时情绪会较差,有的可能会拒绝吃药,甚至呕吐,而静脉输液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即避免了宝宝吐奶或者由于哭闹导致药液外漏,又可以使药物迅速到达病灶,达到治疗目的。家长会觉得输液比服药更省事。 其实,大多数药物是可以入口服给的,只有少数须采取注射的方式。对于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大部分药物都可以经口给予,只有少部分药物需注射使用。家长不必过分担心药物注射的危险性。 目前,我国药品分类管理,严格限制注射剂型。对于可口服可不注射的药物应尽量口服给予,减少注射用药。然而,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盲目生产与滥加使用注射剂,使得很多本不应注射的药变成了“注射剂”,从而增加了注射用的药品种类,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严格控制注射用药,合理选用药物剂型,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