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心理干预?
1 多动症(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及行为障碍。 全球范围内,ADHD总患病率约为5%-8%,在美国约60%的儿童曾出现过ADHD症状,大约有30%的成人有 ADHD 病史[1]。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期 ADHD 患病率为 4.7%,近 20 年我国对 ADHD 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文献也越来越多。2016年一项针对3~18岁中国儿童的广泛调查表明,共检出 699 名符合 ADHD 诊断标准的孩子,男女比例为 3.9:1;城市儿童中 ADHD 的检出率为 4.3%,明显高于农村孩子的 1.5% [2]。
2 目前认为,ADHD 是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环境因素通过生理和心理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学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患 ADHD 的几率比异卵双胞胎高,且与染色体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部分 ADHD 患儿存在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如脑容量、神经元纤维形态或数量异常等。也有研究发现在 ADHD 患儿家族成员当中,出现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行为问题概率更高,出现情绪问题、药物滥用等问题也更为常见[4]。 可见,遗传背景在 ADHD 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3 有研究对 22 个基因与 14 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在超过 2 万例被试中的全面分析表明,至少 17%-48%的个体差异可被遗传所解释[5]。 另有研究表明,特定基因的多态性可能预测特定国家/地区人群(德国儿童和日本儿童)的 ADHD 患病风险,并可能是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6,7]。 在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基因多态性与 ADHD 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多态性可以显著预测儿童 ADD 和 ADHD 的风险,并且有助于理解这些行为的表型变异,从而为探讨 ADHD 的病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4 除了遗传因素影响外,环境、养育方式等综合因素也可能参与 ADHD 的发生。 国外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母亲孕期吸烟和酗酒对子代婴幼儿期、童年期甚至成年期发生 ADHD 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怀孕期间吸烟或者酗酒,儿童后期更容易出现 ADHD 症状,且相关性随着孩子年龄增加而愈加显著[8]。另一项关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期 ADHD 关系的研究发现,家庭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与父母亲缘关系疏离、遭受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如过度宽容和惩罚)的儿童,患 ADHD 的可能性更大[9]。
5 对于已确诊或疑似 ADHD 的孩子,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避免不良行为逐步固化,从而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对于轻中度症状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咨询、治疗性训练等方式来改善;而对于重度或极重度症状的孩子,往往需要联合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哌甲酯和其衍生物赖氨酸哌嗪、苯丙胺类药物以及非氨酯类等,但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还有研究者提出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策略,通过改变患者认知和行为的方式来消除诱因,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10]。 而对于没有明确证据支持 ADHD 的孩子,不应使用任何可能的药物或疗法。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对孩子进行反复验证式的询问,也不要过度苛责孩子。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从而做到劳逸结合。